
精准扶贫政策
(一)什么是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扶贫对象:片区县、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
(二)精准扶贫思路
坚持以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重点,大力实施扶贫攻坚“55678”脱贫行动计划。
“5”即坚持“五年攻坚”:通过2015年至2019年五年扶贫攻坚,2020年巩固、提升、发展,实现扶贫对象整体脱贫。
“5”即实施“五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发展一批,通过素质提升就业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6”即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7”即推动“七个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安居建设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到村到户、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金融支持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扶持。
“8”即实施“八项专项扶贫工程”: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美丽家园建设工程、整乡整村推进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金融扶贫工程,实现扶贫项目率先精准投放、精细管理,突出专项扶贫措施到村到户。
(三)精准扶贫目标
以县为单位分年度制定到乡到村到户扶贫攻坚脱贫计划和2020年巩固提升发展计划,到2019年,确保实现扶贫对象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脱贫,即全市79.9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摘帽,即分期分批实现5个重点县全部摘帽,50个贫困乡、475个贫困村出列,其中:罗平县、师宗县2017年片区县摘帽、贫困乡、贫困村出列;富源县2018年重点县摘帽、贫困乡、贫困村出列;宣威市、会泽县2019年片区县摘帽、贫困乡、贫困村出列;麒麟区、沾益县、马龙县、陆良县4个非重点县2017年贫困乡、贫困村摘帽出列;增收,即到2020年,确保建档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超过贫困线标准,片区县、重点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1.2万元以上,非重点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精准扶贫措施
1、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行动
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分类进行精准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通过扶持生产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要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多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使这部分人通过发展生产实现稳定脱贫。
(2)通过素质提升就业一批。对有一定文化、可以通过素质提升、技能培训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要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大力开展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使这部分人通过外出务工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3)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那些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要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
(4)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要实行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的办法,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标准线,对这部分人实现应保尽保,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5)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要通过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返贫、脱贫的重要作用。
2、推动“七个到村到户”
以“七个到村到户”为抓手,瞄准对象,精准扶贫。扶贫项目、资金和帮扶措施,都要以精准扶贫对象为依据,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精准扶持,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特别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准确摸清扶贫对象的发展意愿和帮扶需求,根据扶贫对象的自身条件和优势,结合帮扶资源,对帮扶形式和措施做出明确规划。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采取分类指导。把“七个到村到户”作为精准扶贫的抓手。
(1)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对有劳动能力、通过生产发展可以实现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产业规划覆盖全部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参与度、受益度不断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稳定渠道。
(2)安居建设到村到户。从2015年起,每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扶贫安居、易地搬迁、移民搬迁工程6万户以上,到2020年,完成40万户左右整体性(D级)危房改造,优先完成26.5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逐步消除贫困村无房户、危房户。五保户集中安置、集中供养,无建房自筹能力的特困户住房问题分批分类得到解决。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扶贫安居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家园建设紧密结合,向中小城镇集聚或在规划区域内集中居住。
(3)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实现全部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全面解决贫困户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贫困村全部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4G等无线宽带网络在行政村全覆盖,提高贫困户宽带网络使用率。
(4)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到村到户。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并进一步完善,实现贫困群众户户有社保,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健全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有达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确保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户户通广播电视。
(5)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贫困村幼儿入园率大幅提升,适龄儿童都有学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雨露计划”深入实施,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有培训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00%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确保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农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到村入户,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有农业科技人员对口指导帮扶。
(6)金融支持到村到户。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建成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入,适当放宽扶贫贷款审批条件,贫困户申贷满足率逐步提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元化贷款担保方式,减少贷款手续和环节,降低贫困群众融资成本。建立扶贫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降低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门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壮大资金互助合作。积极发展农村保险市场,构建贫困地区风险保障网络。
(7)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建立全市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确保每一个县(市、区)都有市级领导挂联,每一个贫困乡、贫困村都有领导和部门、单位挂包,每一个贫困村都有驻村扶贫工作队,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包干负责,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做到贫困人口户有卡、村由册、乡有薄、县由档、市有数据库。找准“贫”根、寻找“困”源,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全面架设起精准扶贫的管道。
3、实施“八项专项扶贫工程”
(1)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进以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100%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硬化公路和通客车,5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自然村有公路连接,30%的村组公路、85%的村内道路实现硬化,2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自然村全部实现自来水供应,解决贫困地区98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确保农网改造覆盖率达100%,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统筹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建设和有线,大力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
(2)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体系。把全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户的脱贫小产业深度链接,全面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破解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贷款难、技术难、品牌难、销售难、风险化解难”的五难困局。走一条以品牌带动生产、以生产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整体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3)实施“美丽家园”建设工程。把为群众建设安居房、保命房作为全市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从2015年起,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以消除农村危房为突破口,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扶贫安居、易地搬迁、移民搬迁等项目,每年拆除重建农村危房6万户以上,每户补助2至3万元,建设“美丽家园”示范点200个,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民富、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
(4)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工程。把“整乡整村推进”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从2015年起,全市每年启动一批“整乡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建设,每批实施时间2年。每年争取实施5个以上省级“整乡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建设,50个以上省级“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建设;在麒麟、沾益、马龙、陆良4个非片区县每年实施4个市级“整乡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建设;在全市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贫困地区每年实施5个市级“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建设。到2020年,确保实现50个贫困乡、475个贫困村“整乡整村推进”全覆盖,集中力量一次性解决贫困乡、贫困村的脱贫发展问题,分期分批实现摘帽退出。
(5)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工程。推进技能富民,在市级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贫困县发展职业教育,实行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提高职业培训能力和实效。利用远程信息平台开展培训,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能力。加大劳务培训、输出力度,统筹农民工职业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扶贫培训等项目和政策,提高培训转移就业实效。
(6)实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工程。推进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应保尽保,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水平。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贫困人口脱贫,使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7)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积极争取将坡度25度以上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起来,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结合起来,确保2020年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以上。
(8)实施金融扶贫工程。切实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增加金融扶贫的投入,有效破解资金不足的矛盾。扎实抓好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为农户贷款创造良好的信用平台。从2015年起,争取每年发放信贷扶贫资金8亿元以上。要着力建立精准贷款机制,化解信贷扶贫风险,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立信贷扶贫风险补偿机制及正向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扶贫贷款规模,重点解决好贫困群众的住房、产业、教育和治病等突出需求,提高扶贫对象获贷率。
(五)扶贫项目及扶持政策
1、整乡推进。贫困乡,每个乡镇补助2000万元,分批分年安排实施。
2、整村推进。贫困村,每村补助100-200万元,分批分年安排实施。
3、扶贫安居工程。贫困户,每户补助1万元,每年实施2000户。
4、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每户补助4万元,每年实施1.1万户;非贫困户,每户补助1.2万元,每年实施1.1万户。
5、产业扶贫。对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种、养、加特色产业给予扶持,每个项目补助50—100万元,每年实施2000万元。
6、雨露计划。在职业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每年安排5000人。
7、劳动力技能培训。重点培训有一定文化程度、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每人补助1000元,每年培训5000人。
8、革命老区建设。扶持革命老区建设,每个项目补助5—100万元,每年实施800万元。
9、小额到户扶贫贷款。重点支持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以下,贴息5%,每年发放8—10亿元。
10、企业贴息贷款。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贴息3%,每年发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