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华山
2017年12月19日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全方位推进我省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近期有关会议精神,总结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认真分析当前教育脱贫攻坚和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细化措施,精准完成今年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这次会议来了很多书记、校长,说明大家对扶贫工作是高度重视的,真正体现了扶贫工作是书记、校长工程。刚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7家单位结合自身特点,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介绍了“挂包帮”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经验和有益探索,讲得都很好,充分体现大家对高校脱贫攻坚的深刻认识,也充分说明各高校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请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受周荣厅长委托,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对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一年来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成效明显
近一年来,38家“挂包帮、转走访”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脱贫实效为导向,以群众认可为标准,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基本方略,真抓实干,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明显成效。
(一)助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有成效
一是突出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大力支持挂包点改善基础教育教学、师资条件,面向挂包点定向招生、开展师资培训。如云南大学投资60余万元帮助会泽一中建立一套与云大附中名师同步授课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网络共享系统;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统筹附属中小学资源,将梁河县中小学纳入学校基础教育集团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名录,由各附属中小学处级领导干部在梁河县“挂包”一所中学或小学,每学期带骨干教师到对应学校开展教学教研帮扶活动;云南财经大学在帮扶点小学开设“四点钟学堂”支教项目,协助当地教师完成对学生的作业辅导,为学生带去新的思想和理念。
二是精准帮扶贫困家庭学生。设立贫困生奖助学金,实施学费减免等措施和办法,贯彻落实扶贫资助政策。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扶贫行动计划,将用10年时间,定向招录临沧市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学生;红河学院每年安排预科招生计划40人,专招金平、红河、绿春、元阳、屏边5个边疆县的少数民族考生;普洱学院为挂包贫困户子女在本校专升本减免4000元学费。
三是加大人才扶贫力度。近一年来,各高校组织开展培训299期,培训各级党政干部、技术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种植农户共计23349余人。如昆明学院选派学校专业种植、养殖专家深入帮扶点开展种植、养殖选种及品种改良技术培训500人次;西南林业大学在帮扶点开展经济果林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农村建筑知识培训等,投入资金2万元,共培训5期120人;云南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武定县学习中心,签订县校合作办学协议,在武定县招收法律事务等专业学员246名,在椅子甸村招收学员30名。
(二)助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成效
各成员单位牢牢把握科技项目这一助推精准扶贫强有力的支撑和抓手,近一年来实施科技扶贫工程项目58项,投入资金394万元,努力推进贫困地区科技开发应用和科技能力建设。如云南农业大学结合镇雄县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筹建林果、蔬菜等专家工作站,组织专家深入镇雄县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和地膜覆盖栽培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推广示范,并且在镇雄县推广种植了秋马铃薯6万多亩,亩产近1100公斤;云南民族大学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大数据中心和云南民族大学扶贫开发研究院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方面的优势,在扶贫开发情况清、底数明上助推我省精准扶贫;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帮扶点建立玉米综合试验站,2016年种植示范田50亩,2017年增至300亩。
(三)助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有成效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抓手,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也是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体现。近一年来,38家成员单位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7项,累计投入1404万余元,扶持养殖牲畜、家禽共计46319(头、只),扶持农业种植面积8975亩。如昆明理工大学扶持羊场镇蔬菜基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转型,普瓦、兔场、茨营三个基地农副产品定向销往昆明理工大学后勤市场,截至2017年6月定向销售达549143.5公斤,价值129.2万余元,助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文山学院围绕扶贫点建成“文山学院后勤保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就业基地、转型发展基地”。目前建成基地3200亩,主要种植菜心、芥蓝、白菜等25个品种,预计促进农户增收800万元。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放辣椒苗3万株,投放胡峰100箱,实地指导村民辣椒、草果、核桃种植。
(四)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成效
2016年各单位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5项,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2017年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7项,累计投入3073万元。如云南警官学院投入资金98万元为挂包点修建进村道路、村民活动室;楚雄师范学院投入资金115万元,着力解决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投资21万元,为挂包村修建250米水泥硬化道路和标准公厕;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投入35万元为挂包点修建村组道路。
(五)助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有成效
近一年来,各单位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人才优势,积极服务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实施社会事业项目104个,投入资金949万元。一是发挥医学类院校优势开展医疗扶贫。例如昆明医科大学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结合自身优势,在挂联地开展专家义诊、免费发药、捐赠医疗器械、发放健康宣传材料、指导手术、贫困村家族遗传病筛查等活动,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开展帮扶工作;云南省中医学院及省中医院组织专家赴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开展义诊及医疗技术指导,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还不定期免费接收当地卫生院工作人员及村医到医院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助推当地文体事业,促进民族团结。例如云南艺术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免费为小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和开展音乐、美术教学及帮助当地小学组建童声合唱团、筹划编排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助力当地和谐示范县建设;曲靖师范学院积极组织优秀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积极抢救与发展乡村民间文化,发挥乡土文化人才在农村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激活农村文化创造空间。
(六)助力扶贫党建“双推进”有成效
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学校基层党建“双推进”。2016年10月省委高校工委面向全省高校正式下发《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的实施方案》,到目前为止38家成员单位结对共建党支部331个,联系农村党支部353个,联系农村党员2462名。例如云南大学组织了“两学一做入基层、精准扶贫在行动”为主题的党员师生三下乡活动,50余个小分队1000余人分赴全省各地走村串寨宣讲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云南艺术学院开展“百千万”活动,即组织100个党团组织、1千名师生党员、1万名学生打一场扶贫攻坚战;大理大学为挂包点党支部订阅《人民日报》《求实》《农村工作通讯》等党报党刊,为417户村民每家订阅一份《农民文摘》。
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38家单位坚持从健全挂钩扶贫组织机构入手,注重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工作落实到位,做到单位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落实坚决,方法措施具体,投入资金创新高,帮困扶贫见实效,群众收入有增加。2016年年度考核中,优秀37家,占97.3%;良好1家,占2.7%。
二、高校脱贫攻坚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第一场硬仗,也是一场输不起的、不能退的硬战。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教育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各成员单位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分析问题、肩负重任。
(一)云南脱贫攻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结合国家考核指出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驻村帮扶、资金监管、贫困退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社会兜底保障扶贫等方面工作都有明显成效,扶贫对象和措施正在从“不精准”到“精准”转变,“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但也要清醒看到,基础工作还没有全面夯实,精准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牢,攻坚责任还没有全面压紧,扶贫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贫困群众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动,干部工作作风离“准、实、严、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近一年来,全国实现贫困县数量首次减少,2016年有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今年还将有100多个县退出,这是国家确定贫困县以来首次实现总量减少;与之相比,我省摘帽县还为零,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在即将迎来的2017年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精准帮扶”都是考核内容之一,涉及驻村帮扶、群众满意度评价,都与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密切相关,务必引起各高校高度重视,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切实下一番“绣花”功夫,积极参与“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实现问题“瘦身”、清零。
(二)教育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根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201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完成20个贫困县的“摘帽”任务,涉及到高校“挂包帮”的有姚安、巍山、镇沅、耿马、玉龙5个县。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目前,从教育精准扶贫来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各地控辍保学工作极不平衡,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从辍学年级和原因来看,主要表现为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初三流失较多,学困、厌学成为辍学主要原因。通过几轮劝返动员,目前留下的都是“控辍保学”的硬骨头,距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辍学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工作难度极大。二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素质型贫困突出。虽然我省已经于2010年实现“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但由于是低水平通过且按当时标准允许民族地区通过民族语、民族文字实现“脱盲”,这批人如今在脱贫攻坚中又成为不会讲普通话的新“文盲”。深度贫困、直过民族、不会讲普通话、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极大地影响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三是高等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合力亟待强化。全省“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任务清单提出,“对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家庭,把精准持续资助高中以上(含高中)学生就学作为脱贫措施,扣除就学负担后家庭人均纯收入仍达到脱贫标准”。从纪检抽查发现各高校资助政策落实情况来看,有的公办高校未按年度事业收入的4%—6%提取学生助困资金,导致资助资金不足,引发资助不到位等问题;有的高校将不属于学生资助的项目资金纳入学生资助资金核算,虚列资助资金,虚增资助金计提比例;有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默许纵容班干部采用雁过拔毛等手段,从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奖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班费或班级活动经费;个别高校教师对受助学生吃拿卡要,要求受助学生交回部分资助金集中支配使用,严重侵害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权益;有的高校未及时兑现、足额发放学生助学金,有的截留挤占、挪作他用,更有甚者贪污资金占为己有。
(三)高校精准扶贫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仍存在不足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个别单位脱贫攻坚责任没有落到实处,有一部分干部在积极主动想办法、带领群众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存在差距,脱贫攻坚能力有待提高,思路不够清晰,方法仍需丰富,精神状态还要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高校对帮扶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摸得不实,致贫原因分析不准不透,缺乏系统的挂联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大水漫灌”多“精准滴灌”少,“面上热闹”多“精准落地”少,作用发挥不明显。更有甚者是“灯下黑”,对本校建档立卡户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帮扶措施、帮扶力度有欠缺,个别高校甚至出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未完全享受到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现象,距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差距较大。二是对可持续性的扶贫政策缺乏研究。按照中央要求,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2020年前继续保留扶贫政策不变,也就是说“脱贫不脱钩”,各高校要多研究“退出”之后可持续的问题,务必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三是部分高校落实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缺乏有力抓手,调动广大学校党员和基层党员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远远不够。如普遍存在发挥高校优势支持当地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不足的问题,缺乏将“挂包帮、转走访”与学校、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有机衔接的有力抓手。四是干部工作作风离“准、实、严、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干部结对帮扶工作不精不细,缺乏具体有效的帮扶措施,“一帮多、无人帮、帮不准、帮不实及帮扶人员身份不符”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未严格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要求,定期深入挂联点次数不够,时间不足,有的干部甚至从来没有到过挂联点,挂联工作形同虚设。五是驻村扶贫工作队严格有效管理不够,有的未按规定选派驻村工作队员,有的未派驻驻村人员,有的调整轮换人员时未及时补足人员造成人员缺失,有的驻村队员驻村时间未达到季度要求50天、年度要求200天,“挂空名”“走读式”帮扶仍然存在。如一所高校发生驻村工作的同时兼任学校教学工作的问题,甚至选派返聘人员和非编制人员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一所高校发生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天数严重不足,季度在岗工作时间(含因公出差)少于50天的问题;一所高校发生驻村队员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的问题。还有部分单位未统筹考虑驻村工作队员选派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组织动员和系统完善的配套机制,导致选派不精准、召回调换频繁;部分高校驻村队员驻村后忙于考博、做科研或结婚生育,影响了驻村帮扶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六是总结宣传还不够,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还不多。一方面信息报送不及时、报送质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的罗列,新闻性、典型性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全省高校“挂包帮、转走访”的综合性报道、深度报道还不多,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甚至还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未能形成宣传报道的合力和良好声势。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蓝图,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要进一步聚焦精准,下硬功、出实招,以实际行动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的工作业绩,确保年度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兑现。
(一)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
教育精准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的重要板块,是“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月28日,教育部在昆明召开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扶贫工作推进会。陈宝生部长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扶贫工作中。各高校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紧盯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的任务目标,动员全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认真履行好帮扶职责。各单位“一把手”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上来,把脱贫攻坚统筹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中来。一是要强化核心意识。“一把手”要认真履行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扶贫工作切实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在实处。二是要强化看齐意识打造过硬队伍。各单位要加强干部队伍学习教育,统一扶贫攻坚思想认识。三是强化政治意识夯实扶贫长效机制。要时刻紧绷扶贫就是当下最大政治这根弦,确保干部职工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团结协作。四是强化大局意识落实精准扶贫。要切实增强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大局意识,单位上下积极支持脱贫攻坚工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二)进一步提升“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落实考核问责机制。严格按照《云南省“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文件要求,认真做好领导挂乡和部门包村工作。目前,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年度考核与地方脱贫“摘帽”情况挂钩,下一步还要将各单位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工作落实、资金投入和帮扶成效、纪律作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中,进一步压实责任。各单位要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对广大干部职工参与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该给压力要给压力,该谈话的要谈话,该问责的要问责。二是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伍保障力度。各高校要在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工资收入等方面给予驻村工作队员特殊照顾。必须按照省“挂包帮、转走访”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力量做好增派工作的通知》(云联通〔2016〕1号)要求从严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不得选派借调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不能凑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必须按照《云南省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试行)》(云联通〔2016〕6号)要求,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召回调换,坚决杜绝私下召回、私下调换工作队员。三是严格落实“五项制度”,严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关。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要严守驻村纪律,严格按照《云南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云贫开发〔2015〕23号)要求,吃住在村,每年在岗时间不少于200天(含因公出差)。要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岗。驻村期间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口,专心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对照省“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严肃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纪律的通知》要求,特别是“八必须、八严禁”(必须自觉看齐,严禁妄加议论;必须驻村入户,严禁挂名走读;必须踏实干事,严禁欺骗群众;必须按章办事,严禁优亲厚友;必须崇德向善,严禁参与赌博;必须尚俭戒奢,严禁酗酒滋事;必须廉洁自律,严禁收受财物;必须洁身自爱,严禁伤风败俗),查找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边查找、边整改、边落实。在今后专项督查、抽查或第三方评估中,若再出现类似问题,将直接取消年度“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考核评优资格。四是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近日,中央纪委决定从2018年到2020年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云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专项治理的通知,重点治理扶贫工作谋划、“四个意识”落实、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贪污侵占违法违纪、失职渎职吃拿卡要、作风不严不实等重点领域。省教育厅已经将相关通知转发各高校,各成员单位一把手务必高度重视,主动扎实开展自检自查,持续抓好专项治理工作。
(三)确保年度扶贫目标按期实现
要全面对照《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中的脱贫认定内容及标准,全面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和力量,全面落实贫困退出工作的帮扶措施。一是在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重点看扶贫对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是否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是否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是否得到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带动、教育帮扶、就业培训等一个以上资金项目帮扶。二是对今年要脱贫“摘帽”的与高校有关的5个县和其他被纳入脱贫“摘帽”计划的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关高校要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主动开展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按期“退出”。三是要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要发挥高校思想、人力、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地做细做实“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让教育系统“挂包帮、转走访”成员单位在群众满意度提升中作出积极贡献。
(四)进一步突出教育精准扶贫特色
一是精准识别、精准资助校内贫困学生。各高校要根据省教育厅和省学生资助中心下发的有关要求,主动细致地识别、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信息,全面掌握本校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底数。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学生就学资助政策,做到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要建立健全临时教育救助机制,确保因病、因灾以及突发性事件等导致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及时得到救助。要着力识别年内要出列的建档立卡户子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尽可能的倾斜支持和关怀。
二是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建立支教服务基地、三下乡活动基地,选派骨干教师定点支援当地中小学,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组织开展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培训,帮助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素质。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挂钩县、村人才队伍建设做出贡献。要把扶贫与国情民情教育结合起来,在当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从学校选派优秀学生到当地实习,选派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到当地挂职锻炼。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扶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科技发展项目,着力在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品产业化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围绕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新技术推广示范、工农业新技术普及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深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要组织动员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地区一线,找准高校科研项目与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的结合点,动员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信息面广、量大、渠道丰富的特点,建立物联网,帮助了解各地各类生产、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帮助当地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促进产品的销售和流通,带动农户增收。
五是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帮扶扶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结合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研究,围绕当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协调、经济社会问题等开展专题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专业特色,如医学类院校(附属医院)通过医疗人员进修、下乡义诊等方式支持当地健康扶贫,农林类院校通过加强对农林业的指导、帮助发展特色产业,法律类院校通过开展法律援助为当地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文化艺术类院校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文艺演出、举办留守儿童艺术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文化帮扶和精神扶贫。
六是加大基础教育扶持力度。各高校要紧扣当地发展需求,投入扶贫资金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要充分调动本校基础教育资源如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特别是本校基础教育集团资源,改善贫困县、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并适当录取一定数量的建档立卡户子女,尽最大努力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使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确保从源头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七是深入开展扶贫党建“双推进”。各高校紧扣“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思路,突出抓好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建强为民服务队伍、拓展基层服务阵地功能、筑牢群众增收致富基础等工作,确保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取得实效。
八是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各高校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项措施,认真做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帮扶工作,扎实开展民族地区推普攻坚专项行动。把语言培训与实用技能、生活技巧、劳务输出等结合,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解决素质型贫困问题。
九是努力拓宽教育脱贫通道。各高校要充分用足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免费医学生计划、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招生扶贫力度。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利用各类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组织开展就业见习、实习、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补贴。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贯彻落实《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扶贫办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计划推进方案(2016-2020年)》,在管理干部培训、教师培养、骨干专业建设、扩大招生和办学规模、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推荐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动员全校师生志愿者、社会力量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创新开展学生与学生、党小组与学生、班级(团支部)与学生等多种结对帮扶模式,探索建立贫困学生帮扶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家庭感受到社会关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助推精准扶贫并实现成果转化,或采取带领群众开办网店、推动电商进村入户等方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要加强精准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加大对高校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教育扶贫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形成人人知晓教育脱贫政策、人人参与教育脱贫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云南脱贫攻坚形势严峻,2020年前要实现全省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高校责无旁贷!各高校要紧紧围绕“扶贫先扶智”的基本思路,鼓足干劲,再接再厉、攻坚克难,把精准扶贫和“挂包帮、转走访”各项工作夯实,把精准脱贫的基础打牢,为我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