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驻村扶贫生活
——记我校教师、扶贫工作队队员秦永云
在象牙塔中教学生、做学问是一名教师的天职所在,到基层、到群众中,体味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也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在会泽县者海镇拖木村,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是曲靖师范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今年2月,工作队10名队员开始进驻拖木村开展帮扶工作。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秦永云是10名队员中唯一一名女队员。在学校,她是讲台上挥洒自如的年轻博士;在基层,她迅速转换角色,成为工作出色、备受村民喜爱的扶贫好帮手。
拖木村的“一抹亮色”
“高校教师”“女博士”这样的光环,使得秦永云一来到拖木村便成了“一抹亮色”。刚到那天,村支书、组干部把她团团围住,有的问她求学经历,有的向她咨询自家亲戚、子女如何选择报考学校及专业。乡亲们的热情让秦永云受宠若惊,也让她深深感到自己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应该为乡亲们带来点什么。
秦永云深知读书和知识的重要性,她利用入户调查等机会,主动与村民讨论孩子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力求以自身的求学经历给正在上学的孩子们带来更多正能量,激励他们奋发图强,考上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带动整个家庭脱贫。
拖木二组特困户尹得朝因病丧失劳动力,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全靠妻子种地、打零工支撑,全家脱贫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尹正潘身上。尹正潘在会泽实验高中上高二,虽然学习很用功,但一度时期产生了辍学打工的想法。秦永云和扶贫工作队队长高满良多次到尹正潘家,耐心与他沟通,逐渐熟悉与信任之后,尹正潘道出了心里话:一方面,家境困难让他很自卑,想辍学打工;另一方面,农村流传的“找工作靠关系”“上学无用”等言论让他对读书这条出路失去了信心。秦永云以亲身经历告诉他,家庭的困难是暂时的,大学生完全可以靠勤工俭学供养自己并补贴家用;“找工作靠关系”仅对少数人如此,自己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关系没有背景,靠自己的实力同样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秦永云还为尹正潘一家人讲解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并为他争取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现在,尹正潘正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朝自己的目标云南师范大学奋斗。
有“书卷气”,更有“烟火气”
从三尺讲台到基层农村,对秦永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她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努力适应新环境,磨炼意志,锻炼成长。6个多月下来,象牙塔里的“女博士”令村民和队员们刮目相看,在她身上,不仅有清新的“书卷气”,还有让人倍感亲切的“烟火气”。
春节刚结婚的秦永云,2月份参加驻村扶贫工作队,就要和爱人两地分居,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只能偶尔请两三天假回家探亲。最忙的时候,她和爱人一个多月没能见面,就连晚上的电话里,都只是说一句“我在加班填数据”就赶紧继续忙工作了。这样的生活,秦永云没有一句怨言,没有向学校和村委会提一点条件,她还做家人的思想工作,为了大家暂时舍小家,家人都非常理解和支持他。
在拖木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住在村委会临时改装的宿舍里,生活设施和条件都没有城市优越,秦永云作为工作队唯一一名女队员,生活上也有很多不便,但她都一一适应和克服了。尽管村里水质不好,喝了肚子会胀痛;尽管会泽温度比曲靖低,一不注意就会生病;尽管从会泽到者海的路弯道较大,每次往返都晕车吐得一塌糊涂……但每次入户调查、帮助村民排忧解难后,每次在微弱的灯光下加班加点赶贫困户档案后,秦永云都觉得这一天过得格外充实,心里格外踏实。完成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之余,秦永云还抽时间备课、修改科研论文,为回到学校之后的工作做准备。
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队员之间偶尔会互相抱怨和指责,发生一些小摩擦。每当这时,女队员秦永云就成了队友之间的“调和剂”。她会委婉地提醒大家静下心来,换个角度想想,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让大家团结起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工作队就像一家人,尽管大家性格不同,但一起奋斗的日子,充满温暖和欢笑。
面对学生,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塑造灵魂,影响心灵;面对贫困村的乡亲,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改变村庄,也改变心灵,帮助村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一步步走出贫困。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基层,他们都不愧是“灵魂的工程师”。在拖木村,曲靖师院驻村扶贫工作队成了一个标志,一个品牌。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秦永云感到很自豪,她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像她这样的人,投身到扶贫事业中去。(罗丹)
2016年9月8日曲靖师范学院校园网主页“曲师新闻”登载http://www.qjnu.edu.cn/contents/3731/26351.html
秦永云随扶贫工作队入户调查
工作中的秦永云